“第二粮仓”STS预研项目在涡阳召开秋季现场观摩交流会

作者:文/贺晓航 图/李明浩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15-09-10

9月7-8日,“第二粮仓”STS预研项目“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成果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涡阳县楚店镇示范区召开。参会人员除课题组人员,中科院科发局领导、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农委领导以及安徽玉米产业体系的专家、示范区领导、示范区科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安徽同丰种业、龙亢农场以及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安徽康禾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公司等合作企业的领导和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观摩会。

在示范区现场,项目组人员向专家、领导重点展示了一批技术成果:成熟早、后期籽粒脱水快适于机械收割的玉米品种;以控失复合肥、控失尿素、化肥增效剂等技术产品为基础的一次性基肥施用技术(俗称“一炮轰”)、化肥减施稳产高产技术;环保控失农药技术成果;应急农田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微喷灌技术;低成本、适于高杆作物后期病虫害防治的喷药机器人技术;秸秆还田助剂田间试验效果;砂姜黑土改良技术等自主研发技术产品。同时,还展示了为实现提质增效、节本增收目标而进行的集成技术试验以及吨粮田高效技术体系的构建成果、秸秆还田对农田气体排放通量光学检测结果以及农业物联网平台的建设情况。

现场观摩后,与会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座谈会由合肥研究院江海河副院长主持,他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对中科院科发局领导给予的指导、省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以及兄弟单位和示范区政府和企业的配合表示感谢。项目总协调人吴丽芳研究员对“第二粮仓”示范区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汇报了项目启动以来,在科技影响、技术示范、培训和推广、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段子渊副局长对项目团队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凝聚力、服务农业的奉献精神和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提出,物质装备和技术、制度、农民三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要素,高度机械化作业、精准信息化控制、农用装备参数操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应在下步工作中继续重点关注砂姜黑土、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针对皖北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和水资源利用这两个关键农业生产要素尽快形成经济、高效、实用的系统解决方案;进一步熟化和深化技术应用和推广,扩大技术示范成果,为示范区农业生产服务;进一步探索科研协作机制,整合多方的科技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的转型发展问题,进一步促进种植结构、土壤改良、机械化、水利等技术的优化与升级。

安徽省农委农技推广总站站长汪新国研究员表示,本次观摩会收获大、拓宽了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的思路,他认为,项目示范的技术成果针对性强,涵盖了大部分急需的方向。项目组在7个多月时间整合中科院的科技力量把整套农业产业链的技术成果在田间地头示范非常不易,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希望项目长期实施,推动安徽农业发展,并表示,安徽农技推广站将全力支持、配合中科院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安徽省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王士武认为,项目的技术示范前瞻性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领航作用,并代表省农委表示将大力支持项目实施,推动安徽省科技资源与中科院科技力量整合。安徽玉米产业体系专家董召荣教授在发言中提到,“第二粮仓”项目团队强大、产品丰富、科技含量高,观摩会成果让人耳目一新,实用性强。他建议在今后项目中增加养殖业粪便、沼液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课题。课题组将采纳建议,在下步工作中部署相关技术产品的示范工作。

示范项目区涡阳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黄恺在发言中表示,非常感谢中科院将”第二粮仓”项目落户在涡阳县,对推动涡阳县的吨粮县建设和农业发展步入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为配合项目实施,涡阳县配套2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种植制度改革,并出台文件推动项目技术推广应用,并通过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平台大力推广项目技术成果,成效显著。2015年,推广吨粮田60多万亩,今年安徽省小麦最高产也出现在项目区。项目合作示范企业安徽同丰种业流转土地5000亩,用于项目示范;并调整种子品种结构、建设8000万斤的种子仓库、购置6条全自动种子烘干设备来配合项目的实施。

项目实施半年多来,项目组与示范区政府、合作企业建立了互信紧密的合作关系,涡阳县政府、安徽同丰种业和项目牵头单位合作建立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皖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观摩会后,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合肥研究院副院长江海河、安徽省农委农技推广站站长汪新国、安徽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副处长王士武、涡阳县副县长黄恺以及涡阳县陈大镇纪委书记刘坤为试验站揭牌。

观摩技术产品和展板

现场技术讲解与示范

现场技术讲解与示范

现场揭牌

座谈交流会

与会专家、领导